对“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认识和探索

发布日期: 2010-12-22      浏览次数: 2216     返回

 

邯郸市二中高考成绩连续两年实现大幅攀升。在08年高考实现大跨越的基础上,09年高考实现了第二次大跨越,二本上线人数比08提高73%,提高率居全市第一,又一次荣获邯郸市高考成绩优秀奖。如何继续保持学校快速、健康、可持续的发展,如何将课业革命和新课程理念落到实处,如何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通过认真学习、深入思考、反复调查、充分讨论,我们于 20098月在全校推行“学案导学”课堂教学改革。

一、推行“学案导学”的意义

第一、“学案导学”是落实课业革命和新课程理念的需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终生学习能力的有效途径。长期以来,在我国中小学教学中,学生一直处在知识被动接受者的地位,抑制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扼杀了学生的独立探究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发展,使得学生成为单纯的知识“容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等。“学案导学”教学模式旨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初步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意识,从而为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未来服务社会的创新品质和创造能力奠定坚实的基础

2、“学案导学”是学生学习的需要。它抓住了学习的主要矛盾,关注学生的“学”和教师的“导”。学生是学习的内因,教师的教必须通过学生的学才能发挥作用。如果学生没有学的愿望和动机,没有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师的“教”就会由于没有学生的“学”而失去作用。在导学过程中,教师只起引导作用,便于学生自我发起最持久、最深刻的学习行为。”学案导学”过程重知识的探究,重过程的体验,能引发学生的态度、情感和意志,这些源于心理品质的个性特征参与学习活动,能激起学生的求知、创新欲望,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学案导学”是教师提高教学质量的必然选择。“教是为了不需要教”。教师要研究“如何教”更要研究“如何不教”。 建构主义指出学习的实质是学习者积极主动地进行意义建构的过程,即学习不是由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由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学习不是被动接受信息刺激,而是主动建构意义,是根据自己的经验背景,对外部信息主动地选择、加工和处理,从而获得自己的意义。从一定意义上讲要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教师就必须从“重教”转到“重学”,让学生积极主动的进行意义建构。 

 

二、“学案导学”的概念

学案是指教师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经验,为指导学生进行主动的知识建构而编制的学习方案。学案实质上是教师用以帮助学生掌握教材内容,沟通学与教的桥梁,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建构知识能力的一种重要媒介,具有导读,导听,导思,导做的作用。

“学案导学”是指以学案为载体,以导学为方法教师的指导为主导,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体,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它一改过去老师单纯的讲,学生被动的听的“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使主导作用和主体作用和谐统一,发挥最大效益。

 

三、教案与学案的区别:

第一、目的不同: 教案是为了教师上好课做的准备。学案则是为学生自学提供指导。

第二、性质不同: 教案以教师中心,具有单向性,封闭性。学案则以学生为中心,具有互动性,开放性。

第三、角色不同: 教案是教师自导自演,学生是听众。学案则是教师负责组织调节,学生是主角。

第四、表达不同: 教案界面规整,表述严整周密,多用书面语。学案则界面亲切,表述生动活泼,多用口语。

 

四、编制学案的原则和要求

()学案设计的原则

学案是教师为指导学生学习编写的方案,不是教师教案的浓缩,为达到最佳的课堂教学效果,其编写时应注意以下原则:

(1)课时化原则

学案的编制主要按课时进行,与教师上课基本同步,分课时处理学习内容,一个课时一个学案为宜。

(2)问题化原则

将知识点转变为探索性的问题点,能力点,通过对知识点的设疑(以问题形式设计成题组),质疑,释疑,激思,培养学生的能力品质和创新素质。

(3)参与化原则

在学案设计中应考虑让学生进行参与性学习。通过学案创造人人参与的机会,激励人人参与的热情,提高人人参与的能力,激励人人参与的意识,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习。

(4)方法化原则

强化学法指导。通过学案教学变"授人以鱼""授人以渔",同时注意学法指

导的基础性与发展性。

(5)层次化原则

在编写学案时应该将难易不一,杂乱无序的学习内容处理成有序的,阶梯性

,符合每阶层学生认知规律的学习方案,从而达到提高全体学生素质,全面提高

课堂教学质量。

 

()学案编制的要求

从“教案”到“学案”的转变,必须把教师的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学习的目

,把学习目标设计成学习方案交给学生。根据学生现有知识,自学能力水平和教

学要求,参照各方面信息,制定出一整套学生自学的“学案”。其特点是:教学重心

由老师如何“教”转变为学生如何“学”,要具有预先性和指导性,

各科的学案设计和编写的一般要求:

(1)理清教与学之间的关系,努力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自学,自问,自做,自练的

方法和机会,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增强对学习的兴趣。

(2)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实现掌握知识(学会)与发展能力(会学)的统一,使学

案成为学生掌握学科知识体系和学科学习方式的载体,教师教学的基本依据。

(3)实现个性发展与全面发展的统一。学案的编写应该充分考虑和适应不同

层次学生的实际能力和知识水平,使学案具有较大的弹性和适应性。

总的来说,一个优秀的学案应该起到这些作用:(1)激起动机,激发想象;(2)

紧扣大纲,开阔眼界;(3)重视学法,培养能力;(4)面向全体, 层次多样;(5)结构

合理,操作容易。

 

五、“学案导学”的一般过程

1、学生自学。学生通过自学教材,完成学案中的有关问题。这是”学案导

学”的关键。它要求教师将预先编写好的学案,在课前一两天发给学生,让学生明

确学习目标,带着问题对课文进行预习。同时,教师在学生自学过程中应进行适当

辅导,使学生较好地掌握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在学生自学过程中教师

应做到以下几点:第一,要指导学生自学的方法。第二,教师应要求学生把预习中

有疑问的问题作好记录,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向课堂。  

 

2、讨论交流。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教师应组织学生讨论学案中的有关问题,

对一些简单,易懂的内容教师只须一带而过,而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则应引导

学生展开讨论交流,形成共识。而学生在讨论中不能解决或存在的共性问题,教师

应及时汇总,以便在精讲释疑时帮助学生解决。值得注意的是,在学生讨论交流过

程中,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紧扣教材,学案,针对学案中的问题展开讨论交流,

免草草了事或形式主义,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精讲释疑。精讲释疑就是在学生自学,讨论交流的基础上,教师根据教学

重点,难点及学生在自学交流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重点讲解。教师在精讲过程

,力争做到以下几点:第一、精讲的语言,内容要精。第二、精讲应具有针对性,

切忌面面俱到,应根据学生自学,讨论交流过程中反馈的信息展开。第三精讲应具

有启发性。学生经过老师的适当点拨能解决的问题应尽量让学生自主解决,最大

限度地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另外,教师还应对学生讨论

交流过程中提出的具有独创性的问题给予表扬,而比较幼稚的问题不应讥笑,

,以保护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

4、练习巩固。这是”学案导学”的最后一个环节。练习的设计应紧扣本节

课的教学内容和能力培养目标及学生的认知水平进行。在练习问题设计时,应注

意多设疑,在无疑——有疑——无疑的过程中,使学生由未知到有知,由浅入深,

由表入里,由此入彼地掌握知识,增强学习能力。对高中不同年级的学生练习的测

重点应有所不同。低年级的学生应侧重基础知识的掌握,而高年级学生应把测重

点放在能力的培养上。练习题要求学生当堂完成,让学生通过练习既能消化,巩固

知识,又能为教师提供直接的反馈,以便对练习中出现的问题应及时发现,给予指

,做出正确的评价。讲评时应把重点放在学生学习的难点上,根据练习情况及时

调整教学目标,教学进度,教学方法,做到有的放矢。

 

分享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