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赶考”精神与增强“四个意识”

发布日期: 2017-06-20      浏览次数: 2996     返回

“坚守初心 坚定前行——增强‘四个意识’ 走好新的赶考路”主题征文

 

“赶考”精神与增强“四个意识”

邯郸市第二中学 第一党支部委员 赵明艳

 

作为一个名中国共产党员,必须时刻怀揣“赶考”精神。人民是国家的主人,是历史的书写者,更是检验所有“赶考”者成绩、精神的最公正的考官。能否通过人民的考验,交上让人民满意的答卷,得到人民的拥护,这是人民对一个共产党员的考验。

党员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必须时刻怀揣“赶考”精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执政党的一切思想、决策和行为,都在接受人民和历史的严格“考试”,这种“考试”,存在于执政实践的各个方面和全部过程。

68年前,党中央从西柏坡动身前往北京,毛泽东同志说:“今天是进京赶考的日子”。历史和实践证明,我们的党经受住了这次考试的检验,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2013年7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第四次到西柏坡,指出:“从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我们正在征程中。‘考试’仍在继续,所有领导干部和全体党员要继续把人民对我们党的‘考试’、把我们党正在经受和将要经受各种考验的‘考试’考好,努力交出优异的答卷。”习近平主席说“每次都怀着崇敬之心来,带着许多思考走”,这思考应是如何向人民交上一份新时期下满意的答卷,但是,考试仍在继续,中国共产党员仍要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去继续完成人民交给的答卷。

从总的要求来看,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赶考”,应该是如何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重大考验。

共产党人的“赶考精神”跟服务人民的雷锋精神、艰苦创业的愚公精神、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一样,体现的是坚韧顽强的意志,展示的是积极进取的形象,呈现的是与时俱进的作风和品格。时不我待,要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不断推向前进,就需要传承和发扬“赶考精神”

“赶考精神”实际上就是学习精神、惜时精神、钻研精神、拼搏精神、吃苦精神、实干精神、服务精神、奉献精神、团结精神、创业精神、创新精神、自律精神的代名词。以“赶考精神”坚定理想和信念,投入学习和工作,迎接挑战和考验,是我们党员干部应该坚持的态度,是我们在带领群众、携手群众、帮助群众正视困难、克服困难、战胜困难和面对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取得胜利的法宝。

所谓“赶考”,就是要时刻怀着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的心态,虚心接受执政的考验,虚心接受人民的考验,虚心接受历史的检验,跳出历史发展周期率的怪圈,实现人民政权长治久安。落实在行动上,必须有科学的、长远的规划,有为民、务实、清廉的举措,必须做到“为人民服务”、“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必须坚持走群众路线,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落实在党员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身上,便体现在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和权力观、事业观、群众观、政绩观、大局观上。长期执政后,环境安逸了,条件改善了,有的人便会不思进取,便会贪图享受,便会心生诸多念想,加上一些有形的无形的诱惑时时在眼前晃动,一些意志薄弱者往往会乱了阵脚,现了原型,丢了形象,忘了身份,结果就会丧失前进的动力、努力的方向,甚至丧失了理想信念和应有的价值观,建国以来那么多违纪违法者已经给我们提供了足够多的反面教材,教训极为深刻。最为关键的是,每个党员干部都要时刻坚持赶考的举措,严格约束自己的言行,尤其是约束自己的从政行为,坚持为人民服务。

保持“赶考”的心态,必须不断增强责任意识。增强责任意识,是对党员的基本要求,也是加强党性修养的重要内容。责任意识强不强,不是看嘴上讲得怎么样,关键是看能否在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中体现出来。必须时时、事事、处处都要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做到平时工作能够看得出来,关键时刻能够站得出来,危急关头能够豁得出来。作为党员,要增强责任意识,要牢记肩上的重任,牢记党和人民的重托,把思想集中到干事业上,把精力凝聚到做实事上,把功夫施展到抓落实上,兢兢业业地完成自己的工作任务,卓有成效地履行自己的神圣职责。

增强“四个意识”,交出“赶考”满意答卷。

2016年1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会议,对加强党的领导提出明确要求,强调只有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才能使我们党更加团结统一、坚强有力,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这一深刻论述,不仅为各级党组织全面从严治党指明了方向,而且为党员干部修身做人、谋事创业提供了重要遵循。

增强“四个意识”是攻坚克难、突破利益固化藩篱的有力武器。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伟大成就,我国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人民生活显著改善,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明显提升。但也要清醒地看到,党和国家发展还面临许多新的困难和挑战。我国的改革进行到今天,面临诸多难啃的“硬骨头”和牵动全局的敏感问题、重大问题,改革的深入推进必然触及一些人的既得利益、触动一些人的“奶酪”,碰到复杂利益关系的羁绊,不可能皆大欢喜。因此,党员干部要正确对待利益格局调整,坚决克服地方和部门利益的掣肘,不能在改革问题上有私心,对改革措施合意则取、不合意则舍。只有切实增强“四个意识”,才能保持正确的前进方向,保持工作的强劲动力和攻坚克难的韧性,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一切艰难险阻。

通过教育和制度同向发力增强“四个意识”。

党员干部增强“四个意识”,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政治上清醒坚定,在大局下自觉行动,与党中央始终保持高度一致,都不是凭空产生的。“四个意识”强不强,也不能只看表态、听嘴上说,而要看实际行动,看在工作实践中的表现,要接受实践检验和人民群众评判。在新形势下教育引导党员干部增强“四个意识”,要坚持教育和制度同向发力、同时发力。

加强理论培训,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党员干部头脑。政治上的坚定,源于理论上的清醒。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党员干部经受住各种考验的精神支柱。教育引导党员干部增强“四个意识”,应加强精准化理论培训,促使党员干部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特别是习近平同志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把科学理论转化为日常行为准则,形成自觉奉行的信念理念,想问题办事情就能站得高、看得远,遇到复杂情况就会有政治定力,就能使自己聪明起来、成熟起来,就能把党性原则自觉贯彻到实际工作和生活之中。

增强“四个意识”,最根本的是要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经常主动全面地向党中央看齐、向习近平总书记看齐、向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看齐,向党中央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各项决策部署看齐。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内涵丰富、思想深邃、博大精神,指明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发展道路、重要保障、物质基础、发展环境、世界观和方法论,构成了一个逻辑严密的有机整体,体现了我们党在理论和实践上的伟大创造,升华了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科学理论。要全面领会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的重要内涵,突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中国梦、经济发展新常态、“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五大发展新理念、“五位一体”建设、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外交国防、宣传思想工作和精准脱贫等方面的重点内容,深刻理解讲话蕴含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要准确把握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的思想精髓,从信仰追求、历史担当、务实作风、为民情怀、科学方法和敬业精神等方面向习近平总书记看齐。要坚持领导干部带头学,抓住“关键少数”影响“绝大多数”,在全面准确、融会贯通上下功夫,在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上下功夫,推动系列讲话学习走向深入,向人民交出优秀的“赶考”答卷。

【参考资料】

1.  中共首提“四个意识”有何深意  .凤凰网[引用日期2016-02-18]

2.  “两学一做”系列辅导之三:增强“四个意识”.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引用日期2016-10-5]

3.  强化“四个意识” 凝聚发展动力.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引用日期2016-10-5]

4.  党员干部要自觉增强“四个意识”.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引用日期2016-10-5]

5.  坚持知行合一增强“四个意识”.中国共产党历史网[引用日期2016-10-6]

6.  增强"四个意识","知其所以然"很重要.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引用日期2016-02-18]

7. 习近平重提“赶考”对全党的三个提醒  人民网{2013-07-15}

 

 

 

 

分享至